文图丨吴刚
八月中旬的青岛,天空湛蓝如宝石,白云悠悠飘荡,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与大海相互映衬,仿佛无数颗钻石在闪烁,海天一色的美景让人心醉神迷,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在这美得让人心跳的日子里,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我走进了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使我美好的心情顿时变得极其沉重起来。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亚洲唯一战场遗址为依托所建造的主题公园,承载着百年前的风云变幻,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屈辱与抗争交织的岁月。
—、探访青岛山:触摸历史沧桑的殖民遗迹
青岛山,一个看似普通的名字,却隐藏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它曾被德国殖民者命名为“俾斯麦山”,是他们在中国土地上建立的军事堡垒。如今,当我漫步在青岛山的山间小道,看着那些保存完好的炮台、地下工事,以及博物馆中陈列的历史文物,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殖民者的野心与侵略的残酷。青岛山的殖民遗迹,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民族的伤痛,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展开剩余93%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园区位于京山路26号,主要包含青岛山炮台遗址、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青岛山风景区三处参观区,历史人文景观丰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基地,研学游基地;在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既可感受青岛百年沧桑历史,又可领略山海一色的美丽景观。
青岛山位于青岛市南、市北交界处,紧连中山公园西侧和百花苑,是太平山向西延伸的余脉。青岛山其名称因明初时于山西部建青岛村而习称青岛山。
1891年6月,清军章高元率部驻防青岛,即在青岛山下修建了总兵衙门及兵营。
1897年11月德军发动“胶州湾事件”侵占青岛后,在山上修筑了南、北两处炮台,兼有海防、陆防功能,并在山下修建了“俾斯麦”兵营。同时将此山划为中国人不得进入的禁区,以德国首相俾斯麦之姓命名为“俾斯麦山”。
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将青岛山更名为“万年山”。
1922年青岛主权收回至青岛解放后,因山麓靠近京山路,亦称“京山”。1984恢复原名“青岛山”。这里风景秀美,海拔128.5米,占地22万平方米,属市内第二大山头公园。它背依闹市,面临大海,为岛城最佳观景平台之一。老青岛人习惯称呼此山为炮台山,原因山上有一处神秘的军事要塞,青岛山炮台,亦即第一次世界大战远东战场唯一遗址。
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了青岛,1898年3月6日,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随后,出于防备中国军队(假想敌)进攻的目的,德军在青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建造,青岛山炮台就是这一系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899年开始修建的青岛山炮台遗址,至1905年才竣工。整个建造过程历时多年,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远东战场唯一遗址,也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完善的一战时期地下军事建筑军事要塞遗址。
青岛山殖民遗迹承载着德国殖民统治的历史,通过这些遗迹,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建筑风格以及殖民者的统治手段等,从而感受历史的沧桑变化。
青岛山殖民遗迹是德国侵略者在青岛实施殖民统治的铁证,它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屈辱岁月,要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独立。
青岛山殖民遗迹,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从殖民统治到解放,再到如今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岛山殖民遗迹见证了青岛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也见证了中国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二、青岛山炮台遗址——地下百年藏匿着历史的影子
很多人知道青岛有碧海蓝天,红瓦绿树,却不知道青岛还有一处神秘的军事要塞——第一次世界大战远东唯一的战场遗址,亦或者说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军事工事。我在青岛学习工作生活了数十年,也是道听途说,真正去亲身到现场去观看,这还是第一次。
我一大清早吃过早餐后,从我原工作过的部队营区步行约20分钟左右时间,信步登山来到山上的一战炮台遗址,进行参观游览。
青岛山炮台遗址,暴露在地面上的仅有两个混凝土浇筑的圆顶出入口和炮身凹嵌入地堡的4门口径为280毫米的L12型榴弹炮,以及U型混凝土炮座与前方掩体顶部的铸铁装甲旋转塔,炮台主体建筑完全深藏于地下,隐蔽性极强。
遗址由于深藏于山地下,室内外温差很大,内部恒温只有15度。我和几个外地游客从地下通道南门进入,到里面时感到冷嗖嗖的,难怪刚进入时,工作人员反复提醒要我们花10元钱,穿着他们提供的保暖衣,我们没有一人听从,大家只有咬紧牙关,在山洞里坚持好久,直到把整个遗址参观游览完毕。
当我进入山洞里,抚摸着炮台遗址的斑驳石墙,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炮声在山谷中回荡,那段被殖民的屈辱岁月,如同一幅幅沉重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青岛山炮台遗址,由南、北两处炮台和德军“青岛要塞”地下中心指挥部组成,是侵青德军的九大永久性炮台之一,也是军事总指挥部所在地。
南炮台采用开挖回填方式筑建,安装有四门克虏伯榴弹炮。遗址的洞口为长方形,高度仅为中等身材的人立直通过,宽度勉强能容两人并行。其设置有1904式280mm榴弹炮4门,连同地下掩体面积近2000平方米,采用开挖回填方式修筑,三层立体结构,局部五层,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42个房间,配有4座旋转式炮台,设有作战指挥、生活卫生、后勤保障三个区域。掩蔽部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瞭望观测所和水井,中层为指挥室、宿舍、仓库、机电房,下层为救护所、厨房、发电机房和锅炉房、弹药库、测绘室、蓄水池、旋转瞭望塔等设施一应俱全,巷道纵横交错,通往各个房间和出口。.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大、最完美的一战时期地下军事设施。
北炮台配置有两门150mm加农炮,由两个炮位、弹药库和设在东南侧的观察指挥所组成。
地下中心指挥部总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50余个厅、室,大部呈三层立体结构,局部五层。顶部装有铸铁旋转瞭望塔,可全面观测掌握进出胶州湾入海口的舰船情况。内设两个蓄水池,可保障2000余名官兵三个月的作战生活用水。
瞭望塔可360度旋转,能全面观测胶州湾入海口的舰船情况,其铸铁材质坚固耐用,至今保存完好。
每一座山都有它的故事,青岛山也不例外。这座山,曾是德国殖民者在青岛的军事据点,青岛山炮台遗址是其最显著的标志。当我参观游览中,站在炮台遗址前,望着那锈迹斑斑的大炮,心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这些殖民遗迹,是青岛的伤痕,也是我们民族的耻辱柱。它们提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守护好我们的家园。
2016年起,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炮台遗址设施功能进行了深度挖掘,全面恢复了“俾斯麦”南炮台原貌。青岛山炮台在“日德青岛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人民直接感受第一次世界大战远东战场的重要场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机对德宣战,青岛成为亚洲惟一的战场,日德两国军队在青岛山进行了激烈的炮战,德军战败投降前自行炸毁了南、北炮台,惟地下指挥部保存比较完整。
作为一战时期重要的军事设施,其复杂的结构和完备的功能为军事建筑和军事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对于了解当时的军事技术和战略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山炮台遗址是德帝国主义侵略霸占青岛的历史见证,也是地下军事建筑的经典之作,记录了青岛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国耻,成为如今青岛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警示着后人铭记历史,警钟长鸣,珍惜和平。
从早上7时至10时参观游览青岛山炮台遗址,我沿路返回至青岛下脚下。站在青岛山脚下,仰望着这座曾经见证过无数风云变幻的小山,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这里,曾是德国侵略者在青岛的军事核心区域,青岛山炮台遗址如同一座沉默的丰碑,诉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每一次脚步的挪移,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触摸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殖民遗迹,感受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三、感受历史的温度,勿忘屈辱之痛
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京山路26号的青岛山脚下一战遗址公园内。总建筑面积约9500平方米,占地面积仅为1500余平方米。博物馆共分为5层,其中地上3层,地下2层,设有展厅、4D影院、学术交流中心等。这座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全面展现一战对中国命运影响的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
1997年,博物馆未建成之前,青岛山炮台遗址修复后,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2018年12月底博物馆建成开馆。开馆6年多来,我一次也未踏入。如今,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我终于有机会走进这座博物馆,一探究竟。
青岛山,这座位于青岛市中心的山头,如今绿树成荫,风景宜人。然而,它的历史却远非如此平静。作为一战时期远东唯一的战场遗址,青岛山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记忆。当我登上炮台遗址,再走进青岛山一战遗址博物馆,那些曾经的炮火硝烟、殖民统治的阴影,仿佛穿越时空,扑面而来。触摸着这些殖民遗迹,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和平的珍视。
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位于青岛山东偏南山脚处,整体造型宛如和平鸽,寓意“鸽心寄语,珍爱和平”,是目前国内唯一全面展现一战对中国命运影响的场馆。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拥有自青岛建置至主权回归期间的各类武器、军服、报刊、书籍、纪念章、明信片等1800多件藏品,展览以“还我青岛”为主题,分为“德占青岛”“日德战争”“苦难归程”三个部分。通过1960件珍贵藏品、500余件档案资料以及30余处场景复原和多媒体展示,将自青岛建置至主权回归的艰难历程生动地展现在眼前。斑驳的武器、泛黄的报刊、锈迹斑斑的军服,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苦难与抗争。
当看到日德战争中被炸毁的房屋模型、破碎的平民衣物时,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苦难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在“德占青岛”展区,德国在青岛开港口、筑铁路、建城市、修要塞的野心昭然若揭,而清政府的懦弱退让更让人痛心疾首。胶州湾事件后,青岛沦为德国租借地,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然而,中国人民从未屈服,从“公车上书”到五四运动,“还我青岛”的呐喊声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彰显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站在展厅中,仿佛能听到百年前的炮声隆隆,看到无数先烈为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前赴后继的身影。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换来了1922年青岛主权的回归,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国弱必遭欺凌,落后就要挨打。历史的教训如同明镜,时刻警示着我们,唯有自强不息,才能守护家园。
“还我青岛”主题展览,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溯,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它让我们铭记屈辱,珍惜和平,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
走出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海风依旧吹拂,但心中已不再是平静。这片曾被战火灼烧的土地,如今生机勃勃,见证着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辜负先烈的期望。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多年的干部,我当以史为鉴,汲取力量,将爱国情与使命感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四、铭记烽烟岁月,守护和平之光
在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参观游览完青岛山炮台遗址、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后,已是临近午时零分,按照计划,下午应该在公园继续参观游览一下青岛山风景区,由于参观青岛山炮台遗址和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后,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对德、日两国侵略者在旧青岛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义愤填膺,沒有心思再去参观游览青岛山风景区,而是直接回到了家中。在家里,我怀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写下了自己参观游览青岛山炮台遗址和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后的沉思与启示。
德日殖民统治留下的伤痕给我的感受是复杂而深刻的,带给我的是诸多沉思与启示:
沉思与启示之一:屈辱与痛苦
主权丧失: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武力侵占胶州湾,随后通过《胶澳租借条约》攫取了胶澳地区99年的租借权,青岛沦为德国殖民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青岛人民的苦难进一步加深。这种主权的丧失,让青岛人民感到无比的屈辱和痛苦,国家的尊严被践踏,人民的权益被剥夺。
资源掠夺:德国和日本在青岛期间,疯狂掠夺当地的资源。德国修建胶济铁路,就是为了构建“港口—铁路—矿山”的完整掠夺链条,将山东的煤炭、铁矿等资源源源不断地运往国外。日本占领青岛后,也控制胶济铁路沿线,建设大量棉纱厂、丝厂、油厂等,掠夺山东的财富,使青岛及山东地区的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文化冲击:德日殖民者推行殖民教育,试图用他们的文化来同化青岛人民。德国在青岛开办了多所学校,如1898年捐资兴建总督府童子学校、1900年开办青岛礼贤书院等,这些学校成为传播殖民文化的重要场所。日本占领青岛后,也对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造,试图灌输日本的文化和价值观,这给青岛的文化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沉思与启示之二:愤怒与抗争
民众抗争:在德日殖民统治期间,青岛人民没有屈服,他们进行了顽强的抗争。1898年,德国通过《胶澳租借条约》租借胶州湾,将青岛变为殖民地。1899年胶济铁路开工后,沿线的高密就爆发了抗德阻路事件,高密民众自发组织起来,设置路障,阻止德方施工,但遭到德方的残酷镇压。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趁机出兵占领青岛,取代德国的殖民统治。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将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了日本,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青岛人民也积极参与其中,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收回青岛”的口号,进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五四运动的爆发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因巴黎和会拒绝中国收回青岛主权的要求,发起示威游行,高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抗议日本的侵略行径和北洋政府的卖国行为。这场运动迅速蔓延至全国,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爱国运动。
青岛学生的响应
尽管青岛当时被日本封锁消息,但明德中学的学生在校长支持下,仍组织游行,呼吁抵制日货。然而,日本当局立即查封了学校,试图镇压学生的爱国行动。
运动的成果与青岛主权回归
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为后续收回青岛主权创造了条件。1922年12月10日,中日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日本将青岛主权归还中国,结束了青岛长达25年的殖民统治。
青岛与五四精神的传承
为纪念五四运动,青岛于1996年将新建广场命名为“五四广场”,并竖立“五月的风”雕塑,寓意五四运动的风雷和青岛与这场运动的深厚渊源。五四精神也融入青岛的城市文化,激励着后人继续奋斗。
青岛主权问题是五四运动的核心诉求,五四运动不仅推动了青岛的主权回归,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民族觉醒和爱国精神的重要象征。
历史铭记:青岛人民将这段屈辱的历史铭记在心,通过各种方式来纪念和反思。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就是一座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依托青岛山炮台遗址,通过文物、图片、场景复原等手段,还原了一战及青岛被殖民统治、主权回归的历程,让后人能够了解历史,铭记国耻。
沉思与启示之三:警示与反思
落后就要挨打:德日殖民统治给青岛带来的伤痕,深刻地揭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当时中国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积贫积弱,无法抵御列强的侵略,导致青岛等地区被侵占。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国家强大,才能避免被侵略和欺凌,才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珍惜和平:这段历史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战争给青岛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城市被破坏。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努力维护世界和平,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 本文作者简介:吴刚,曾用名吴绪承,湖北监利人,研究生学历,自由撰稿人。从军27载,海军上校军衔。行政正团级转业到地方公安局工作后,被公安部授予公安三级警监警衔。闲暇时喜欢写一些消息、通讯、小说、散文、诗歌、随感等作品。数10年来,先后有3000余篇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等刊物发表,其中有百余篇荣获军内外新闻奖、优秀征文奖。著有《海天壮歌》等多部文集。在部队和公安工作期间,先后七次荣立三等功。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发布于:北京市富深所配资-南宁配资公司-配资门户首页地址-网络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